吴明

吴明

教授、博导

主页 > 讲师 > 其他讲师 >

擅长领域:卫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医疗保障原理、卫生政治学以及卫生管理案例分析 老师职称:教授、博导 所 在 地:北京 培训费用:0元/天 老师电话: 主讲课程:       中国医疗市场化程度、公立医院改革剖析、中国卫生政策环境分析、新农合专题讲座。

老师简介:

   吴明,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大学第二委员会主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身兼数职的吴委员:“上善若水,温润如玉”。她宁静、平实,充满灵气却内秀其中。总是黑、蓝色调为主的着装,深沉而又含蓄;总是晚睡早起,凌晨四点回复邮件、夜色降临才离开办公室、昼夜奔忙的辛劳;总是肩上一个沉重的电脑包、步履匆匆执着前行的身影;议政会上的建言献策,专家会上的耿言,卫生政策分析的严谨,生活中率真的挚友……

  三尺讲台 播灼灼桃李

  卫生经济课,偌大教室座无虚席,很多人慕名而来。吴明老师一身素雅步至讲台,人声嘈杂的教室即刻鸦雀无声。契约理论、科斯定理被阐述的深入浅出;无差异曲线、生产理论被运用的恰到好处;中国医疗市场化程度、公立医院改革被剖析的淋漓尽致;中国卫生政策环境分析、新农合专题讲解的鞭辟入里。学生们个个仰首屏息,凝神静听。

  她认为学生的培养效果不仅体现在知识上,更应体现在“经过遗忘后剩下的东西-能力”上。她将老师的作用定位在引导学生思考和相互启发上。讲课时,她会故意隐去一些内容,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和领悟。她非常重视学生的观点,会和学生平等的讨论,而不是“我是老师,我比学生高明”的心态。她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斧凿堆砌,不要一知半解的炫耀,要有扎实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领悟知识的深层含义,多去寻求表象背后的“为什么”。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创新,鼓励争论,鼓励“挑战”老师。于是,课堂上始终充溢着思辨的浪花,智慧的交锋。

  课堂的精彩,源自背后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每门课都经过了认真、反复的设计和编排。尽管讲授卫生经济已近百遍,但每次仍要花费超过课程本身的时间备课。对于新内容,半天的课,更是要花费数天时间准备。吴明在学校开设了卫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医疗保障原理、卫生政治学以及卫生管理案例分析等五门课程,是学院开设课程最多、学时数也最多的教授。她将最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教学上。

  其实,吴明原本是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的。她自认为她的这种性格并不适合当老师,当初选择留校也是因为轻松和寒暑假,并没有喜爱教师职业的成分在里面。但她认为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就要尽最大努力做好,因为“要对得起学生,要为学生负责”。

  在开题或答辩时,吴明会一语中的地指出学生的问题;在调查或研究中,漫不经心的态度和在学术上的丝毫浮夸都会招来她的严令纠正。但当学生坚持认真态度,做出点滴成绩时,也从不吝惜对学生的夸奖。虽然给学生提出问题时不留情面,但是会不厌其烦的引导他们去思考。曾有学生在科研中遇到问题,课题无法进行下去,她就一遍遍的与学生讨论,对其论文修改逾二十遍。严肃的背后,是一颗关切、爱护、包容的心。

  学生看到,在外出调查时,老师多次资助贫困的受访对象,在各种捐助中都慷慨解囊,要求就是不声张、不留名。曾经有人接受了吴明的长期资助,撰文《恩重如山》以示感激,大家才知此事。而这些她从不会声张,总是助人无痕,不求回报。

  正是这一刚一柔,刚柔并济,将吴明的人格诠释得恰如其分。刚柔交汇,便成为水般的自然亲和。

  唯真是求 厚积而薄发

  半个世纪前的1961年,一个北大教师的家庭中诞生了一位小姑娘。尽管当时民生窘迫、物质匮乏,但命运却给这个出生时瘦小的女孩聪明的大脑和足够的智慧。认真做事、不要张扬、不要冒尖的家教培养了她以后认真、负责、严谨而有些内敛的性格。

  受家庭影响,吴明高考时选择了医学专业,先后获得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又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一直在北医公共卫生学院任教。十余年的研读及长期从事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研究和教学,她一步步踏上了为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改革思考、献策之路。

  5年来她主持了卫生部、人社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地方卫生局及国际组织的30余项研究课题,包括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系列研究、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保障、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评估等。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咨询专家,经常参与相关政策咨询和制定,开展多项快速政策研究,为卫生决策提供支持。

  尽管吴明已成为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但对待研究一直遵循着唯真是求、不断创新和质量第一的原则。她总是选择有挑战性的新课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对于每一项研究,从研究设计、现场调查到资料分析、报告撰写,她都亲历亲为。每一篇研究报告她都会一遍遍修改,即使大家都觉得很不错了,她还是在不断思索,不断询问“为什么”,寻其原因,究其根本,探索和提出新的发现。她从不会因为工作繁忙,就简单委托他人或者粗糙应对。

  多年来,她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和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南方北地,城镇乡村留下了吴明的身影足迹,也给基层干部群众留下了朴实无华,敬业干练的知识分子形象。至今她已与上千人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上到市长,下到普通城乡居民,每人1-2个小时的访谈,实实在在的收集到了很多真实信息,对实际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

  同时,她也在理论上刻苦钻研。她认为对于科研,不仅要了解实际,在理论上也要不断更新和思考。她认为最可怕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够知不足;只有知不足,才能够不断进步。为了更好的开展政策研究,近年来她一直在研究政治学,她开设的卫生政治学在国内医学院校中是首创且唯一。她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于卫生政策研究。她撰写的研究报告对问题分析的鞭辟入里,既有理论深度,也与实际密切结合,且推理严谨和观点独到,既为政府部门所接受,也赢得了同行的好评。

  或许就是这样,往往有大成就之人,均是聪明但又肯做“笨功夫”者。正所谓天道酬勤,思者常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宏观思考 建智慧之言

  卫生改革,改什么?难点何在?改革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具备?如果条件不具备应如何解决?循着这条环环相扣的逻辑,吴明剥笋般地分析。多年的卫生政策研究、多次参加全国政协和九三学社的调研,奠定了吴明参政议政的基础。

  作为九三学社中央和社市委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她多次组织和参与九三学社的相关调研和参政议政工作。作为执笔人撰写的提案,4份作为全国政协会议社中央名义发言,2份被选入全国政协《重要提案摘报》,1份作为现场办理的重点提案,1份作为社中央的大会书面发言,1份被李克强副总理批示,并被全国政协刊物采用。作为主要执笔人撰写的3篇党派调研报告2次获得北京市统战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

  担任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的五年间,她年年就公共卫生、弱势群体就医、保障问题上交提案。字字句句都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情大爱,所有提案的理、据都来自于吴明深入民众的不懈调研。她分别在3个年度获得了北京市政协评选的委员优秀提案奖。

  除了参政议政,作为北大第二委员会的主委,她还热心于社务工作。面对目前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和组织活动难度大等问题,她带领委员会,积极想办法,不断创新组织工作形式。成立了基层组织尚属首次的理论学习与研究小组,在她的带领下,对中国政治体制设计理念、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开展深入研讨,撰写了数篇理论文章。每年委员会都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包括专题讲座、理论学习与研讨、主题议政会、与其它基层组织的经验交流、征集信息并集中讨论修改、有奖竞答、考察等,并在组织形式上有所创新,如与中共开展两党基层组织共建活动,与社市委医卫委及其他基层组织联合开展活动。活动形式和内容多样、新颖,增加了对社员的吸引力。

  她非常注重制度建设和年轻人的培养。通过建立和完善工作程序和相关制度推动委员会常规工作的开展,并在委员会层面搭好平台,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成员、尤其是年轻社员的发展渠道。如让年轻社员担任委员会和支社的干部和秘书;积极推荐社员进入社中央和社市委专委会、专家团工作;在各级各类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中推出年轻社员作为主要发言人或担任重要角色。既发挥了社员的潜能和作用,并在工作和活动中得到锻炼,也使他们充分体会到“九三需要我,我在九三中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加了组织的吸引力。目前她所在的委员会已经涌现出一批有积极性参与社务工作的优秀年轻社员。

  她所在的委员会多次获奖,被社中央、社市委评为先进集体,被北京市统战部评为北京市民主党派基层典型经验代表、被北大党委评为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她本人被评为中共北京市委“为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统一战线先进个人”、社中央优秀社员、社市委“优秀社务工作者”、北京大学优秀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多次获得社中央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信息工作贡献奖、社市委参政议政突出贡献奖。

  人淡如菊 定从容大气

  吴明在教学、科研取得较大成就、在九三社务工作、参政议政表现出色的同时,还兼任着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卫生规划与工程协会副会长、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专家、国务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评估组专家等职务。众多的头衔、学术和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以为,吴明必然有着非常强的事业心。但熟悉她的人会发现,她的“座右铭”竟然是“不当老末”。上学时从没想过学习成绩要拿第一,只要“不当最后”就行,排名中等即可心满意足,到后来为了轻松和寒暑假而选择留校,其实都没有要成就事业的期望在里面。这使得人们万分费解,“不当老末”的心态如何解释她丝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二者本应是相距万里、水火不容的。

  她的一段话让人释然:“对待事情是否认真反映了人的基本品德”,“别人信任你,才找你做事情,不能辜负了别人的信任,要尽全力去做好。”无论大事小事,她都一样认真对待,追求过程的尽全力。至于结果是否完美、别人如何评价,她并不关注。她认为“结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力,但“过程”是否倾尽全力是态度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分,但态度则完全取决于自身。

  也许,没有事业心加上做事认真,恰好造就了吴明的特点:只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不去想其结果和展望未来。她是对于自己的未来从未有过多设计的人,但顺着这样一条平凡简单的道路一步步认真走来,便到了今天的境界和局面。而有人太过注视远方,却往往会忽略了脚下的路。

  吴明的这种风格是基于她性格中淡泊的特质。尽管她知名度很高,且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但她仍然做事低调,不事张扬,不求引人注目。在一步步的发展中,她从不因职务地位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事方式。她从不认为录数据、端茶送水这样的小事是“大教授”不能做的。在她的观念里,职务是工作上的需要,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为大家更好的服务。“要放低自己的位置”,与其说是谦虚的美德,不如说是清醒的智慧,是一种平和淡定的心态。正是有着这份平和淡定,才可以从容地承认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才可以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工作,踏踏实实地铸就了事业的高度。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唐】布袋和尚)。当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湮染时,才能与道相契。脚踏实地做事,才是安然自在的至真至贵。

  落花无语,留香阵阵。给用大思维思考大问题的女委员平添了几分水般的自然。繁冗之处的淡定冷静,困难之中的坚定洒脱正是吴明的过人之处。

老师作品:

老师照片:

服务客户: